由于锂供应的有限性和高成本,锂离子电池(LIBs)很难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,而钠离子电池(SIBs)因钠具有~2.75%的高地壳含量和低廉的价格,被认为是LIBs的潜在替代品。虽然SIBs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运作原理与LIBs类似,但Na+的质量和半径(1.02 Å)比Li+大得多,导致SIBs的能量密度受限。因此,寻找合适的电池体系是SIBs大规模应用的重要途径。
得益于LIBs的研究经验,SIBs正极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,部分甚至达到了商业化水准,例如钠电池材料NaFSI,双(氟磺酰)亚胺钠。
然而,对于SIBs负极而言,Na+大的离子半径造成更加严重的体积效应,简单的模仿LIBs负极是不可行的。
例如用作LIBs负极的石墨,虽然具有314 mA h g−1的理论储锂能力,但由于Na+较大的半径和热力学不稳定性,并不适合储钠。目前,适合SIBs负极的有合金化、转换反应和键嵌入式反应,其中,钠金属具有~1166 mA h g−1高的理论比容量和−2.71 V的低氧化还原电位,可以用作钠金属电池(SMB)电极材料进而提高其能量密度。
目前,Na-S,Na-O2/CO2,Na-SO2,Na-Se,NaFSI等SMB体系正被探索。图展示了近些年钠金属电池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突破,例如,2015年报道了添加有六氟磷酸钠的醚类电解液,2021年报道了能量密度超200 Wh kg−1的稳定SMB,2023年报道了通过原位自发反应构建的Na2Se/V杂化界面助力对称电池和全电池在−40 °C环境中展现出优异的低温电化学性能。